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消除“蚁穴”隐患,才能守护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6月中旬,公司巡检人员发现土门村水井至厂区的供水管道出现两处漏水点,一处位于盐洛高速旁,渗漏缓慢;另一处位于老青石沟桥下,水流喷涌,几乎形成了一条小溪。情况汇报给生产部部长李红克后,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此时熟料线和余热发电仍在运行,若冒然停水抢修,将直接影响生产,但若不及时修复,宝贵的水资源将持续流失,甚至损失难以估量。恰逢6月25日计划错峰停窑,在停窑前两天,李红克就着手进行抢修准备:用小型金属探测仪对管道进行了探测,确定了大致走向;由于地形复杂,联系了小型挖机进行机械作业;考虑到抢修时可能对土地、庄稼、树木等造成破坏,提前联系矿山部同事与村民进行了沟通协调。一切等回转窑生产线停下来,就可以快速开始抢修。
6月25日一大早,停窑抢修的第一天,高速路旁的漏水点很快被找到。然而,老青石沟桥下的情况却远超预期,原输水管道沿河道边缘埋设,因长时间淤积及后来修高速桥,旁边的坡被填高3~5米,管道深埋于巨石与沙土之下,小型金属探测仪也只能判断大概方向。挖掘机作业时,先将表面的草木清除,再把湿土一铲铲挖起来,过程中经常遇到巨石“拦路”,深挖的壕沟边坡由于泥土潮湿极易垮塌,铲车还要不断修排水沟排水。直到26日下午,顺着水流方向向前挖掘了三十余米,却仍未见最终漏水点。6月27日上午,为减少挖机开挖量,确保精准定位,紧急联系专业探漏队伍后,使用先进设备进行探测,最终锁定漏点位置。挖掘机随即展开作业,最终发现地下垂直涌水点,基本确认管道破损位置。
6月28日到了此次抢修的决战时刻,为了安全快速进行抢修,避免长时间影响厂区供水,李红克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在停泵前将生活水池补满,并制作一节带弯头和法兰的管道,在停水后临时接到主管道上,以便将长达5公里直径300mm的管道余水排放到矿排水水池;安排专人负责安全监护,作业现场拉警戒线,疏散周边围观村民,同时注意防范临时开挖的沟渠边坡坍塌、高处坠落、触电等危险;抢修人员各司其职,提前做好水泵、发电机、电焊机等前期准备工作。
现场的汽油发电机为水泵和电焊机提供了可靠的电源,管道排水和坑内抽水同时进行,争分夺秒往前赶进度。坑内抽水过程中,由于之前漏水量较大,除渗漏的部分,现场积聚的水量也不少,特别是其中一处漏水点位置较低,挖开后所有的积水在现场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水坑,加上现场挖机作业,水坑内满是泥水,还掺杂着石块、瓦砾。如果把水泵直接放入水中,极容易堵塞或者损坏泵体。他们想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水泵绑到空桶上,一起放到水里,空桶产生浮力,这样可以拉着泵不让沉底,防止底部的泥浆进入水泵。
经过进一步挖掘,发现6米多深处的管道下方被石块挤破了一个约4公分的三角孔,出水速度较快,预计正常情况下漏水量在10t/h,如果不尽快堵塞,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可能还会影响正常输水。待管道内存水基本排空后,抢修人员赶紧带着工具和材料开始行动起来。负责焊接的是刘鹏飞和朱晓飞,他们穿着厚重的连体雨裤跳进泥水里,俩人相互配合,先用切割机把不规则的缺口打磨平整,对缺口周围锈蚀部分进行清除,再用提前制作好的一块厚度10mm的弧形钢板进行覆盖,对钢板周围进行焊接,确保焊接严密,防止出现缝隙。现场即使是36度的高温,他们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就那样坚持半蹲在泥坑里进行焊接。通红的脸颊上布满汗水,工作衣早已溻湿,裹在密不透风的雨裤内更加闷热,还要陷在泥坑里工作,每挪动一次都不容易。高温、湿热、疲惫、暴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一干就是大半天,硬是咬牙坚持到焊接结束。第二处漏水点经过紧张的打磨及补焊加固,下午3点前顺利完成。管道恢复后,开泵试水,一切恢复正常,这次抢修任务终于画上句号。
本次抢修历经重重困难,可谓一波三折,所有人员面对着烈日暴晒、高温泥泞、蚊虫叮咬的挑战,坚持到恢复正常供水,这是技艺与毅力的双重考验。供水管道从建厂开始铺设,已经使用多年,此次发生泄漏,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也将建立更加完善的应急响应程序防患于未然,真正消除这些“蚁穴”隐患。
文/图 李会征
上一篇:公司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