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 天瑞新登郑州水泥有限公司
  •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宣化镇
  • 电话:0371-62975868
  • 销售:0371-62975678
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烈焰淬炼迎挑战 百折不挠谱华章——原料分厂收尘器超低排放改造纪实

浏览量:54 时间:2025-08-13

7月中旬到8月初,华北平原多日开启40℃以上的“烧烤模式”。原料分厂有组织超低排放改造现场,一座近15米高的收尘器矗立在烈日下,表面温度飙升至48℃,宛如一座倒置的火山。

按照公司《关于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有组织监测孔、工作平台及钢梯改造要求限期完成,而且相关单位要对照技术指南,排查有组织排气监测断面、监测孔和工作平台等点位设置,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进行改造。原料分厂涉及需要改造的收尘器就有36台,全部要在8月25日前完成,这给需要维护日常正常生产的原料分厂带来巨大的挑战。

 5501.jpg

“今天必须完成这台收尘器平台扩建,否则将耽误推迟整个改造计划!”分厂厂长的命令穿透机器轰鸣,层层传达到每一个攻坚小组,分厂70余名员工立即行动起来——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与企业生存息息相关的环保攻坚,更是一场与高温赛跑的毅力博弈。

收尘器平台要求尺寸是2米*1.5米,设置在监测孔下方1.2米到1.3米处。工作平台长度应≥2米。对于监测断面直径(圆形)或者在监测孔方向的长度(矩形)>1米的,工作平台宽度应≥2米;1米及以下的,工作平台宽度应≥1.5米。

此次进行改造的这台收尘器位置特殊,离地面有15米高,周围热浪翻滚,整个平台似乎都被挂在火炉上炙烤。原平台边缘,3毫米厚的Q345B花纹钢板在氧气和乙炔的切割下迸出万点火星。这是电焊工陈晓雷半蹲在滚烫的钢板上进行作业,他那汗水浸透的劳保防护服后背早已结出盐霜铠甲。

“向左偏移3毫米!槽钢对接误差必须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他冲着正在校准的同事大声喊道,声音似乎都要被热浪撕得支离破碎。技术员刘海洋正在用数显水平仪测量误差,显示屏上的数字在45℃高温下微微颤抖——这是关乎整个除尘系统达标和工艺成败的决定线。

 5502.jpg

突然,一阵强烈的风直面而来,让人猝不及防,闫春同志本能地用膝盖顶住即将偏移的槽钢,拉紧了手中的安全辅助固定绳。焊花溅在护目镜上,他闭眼半秒,再睁开时,焊缝已如发丝般笔直。“成了!”他放下焊钳,槽钢接缝处汗水滴落腾起的青烟瞬间被热浪吞噬。

前几年改造的旧栏杆,在风吹日晒雨淋侵蚀下已是锈迹斑斑,新装的钢结构护栏需要与主体完美契合,误差不得超过1个硬币的厚度。

“抓紧!下一节护栏要对接了!”维修工班长冯晓龙踩在脚手架上,双手稳如液压钳。一阵热浪涌来,他踉跄间用肩膀扛住即将倾倒的护栏,工装瞬间被槽钢毛刺刮出近20厘米长的裂口。

“班长!”工友们惊呼。冯晓龙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咧嘴一笑:“没事,还好有工作衣隔着!”远处,郭团结同志看着手中的激光水平仪大声说道:“垂直度误差0.2mm,合格!”胜利的欢声中,冯晓龙把两支藿香正气水倒进嘴里——他的脸庞在焊烟熏蒸和阳光炙烤的高温下早已红得发亮。

监测孔里的纳米“手术”

收尘器顶部收尘管的监测孔改造,堪称“在针尖上跳芭蕾”。这个直径仅80mm的圆孔,要求长度在45mm至50mm之间,它的质量影响着颗粒物监测的毫厘之差。

“停!切割线偏了0.3度!这会给超低排放标准增加误差的!”技术员刘海洋的吼声让气割机戛然而止。操控气割的钳工面面相觑——在48℃的钢制平台上保持毫米级精度,无异于让赤脚者在火炭上行走。

“重新划线打样!”夜幕降临,节能灯下,钳工师傅用发烫的双手,再次启动气割。当晨光穿透监测孔时,激光校准仪显示:垂直度误差0.15mm,远优于设计标准的0.5mm。

高温熔炉中的清凉防线

收尘器改造伊始,厂长魏红心就再三强调,收尘器改造焊接平台,工作时间尽量控制在上午10点前、下午3点以后,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段。为缓解暑热,分厂自行为同志们买来矿泉水和西瓜,作业现场常备藿香正气水、仁丹和薄荷片等防暑降温药物。要求大家累了就适当休息补水,强调管理人员不要只赶进度而忽视安全。公司后勤餐厅也为大家准备了酸梅汤、绿豆茶、荷叶凉茶、蒲公英凉茶、豆花等解暑茶水,且全天供应,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凌晨6点的焊接交响

当大地沉入梦乡,改造现场却灯火通明。电弧焊的蓝光与星空交相辉映,焊花如流星坠落。

“最后一节槽钢对接!”一声令下,每个人神情紧张起来,最后关键的一步了!现场指挥张清瑞的手势稳如钟摆,空中悬停的槽钢与方管完美契合。

“成功了!”欢呼声中,工人们瘫坐在滚烫的钢板上,任由汗水在脸上冲出沟壑。张清瑞咧嘴笑着,那张被时间雕刻出皱纹的脸庞和被岁月渲染的鬓角此刻在喜悦中舒展开来。

站在焕然一新的收尘器前,厂长魏红心抚摸着新装的监测平台:“这不仅是设备升级,更是一群普通人用汗水写就的环保宣言。”

夕阳下,工人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装、磨出老茧的双手、晒得黝黑的脸庞,此刻都化作蓝天白云间最动人的注脚。

当第一缕晨风拂过改造平台,那些在高温中淬炼的钢铁构件,正默默守护着我们身边的碧水蓝天。而工人们转身投入下一个战场时,背后响起的不仅是机器轰鸣,更是一份对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这承诺,写在48℃的钢板上,刻在73双布满老茧的手掌心,永远滚烫,也愈发清晰。

文/图 张献峰